为落实“发展数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战略,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全链融合,探索智能驱动教育公平跃升与全民数字素养培育的创新实践,中国自动化学会将于为主题,积极探索智能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全力打造别具一格的教育新生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智慧。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相关要求的背景下,大会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的关键环节,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创新、科普实践、社会资源五大维度特别设置五大平行会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与实践大讲堂”平行会议,聚焦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精心设置了涵盖AIGC 技术、教学场景、家庭教育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维度的议题。会议期间,通过对前沿技术通俗化解读,结合不同学段分享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等,深入剖析并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
报告以“人工智能的边界”为主题,系统阐释了AI技术在15个基础学科及多个应用领域的现状与前沿挑战。讲座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自动驾驶、专家系统等核心领域,通过案例分析揭示AI在医疗诊断、跨语言交流、内容生成等场景中的技术瓶颈与伦理边界。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生物认证、智能交通等。连续四年(2021-2024)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IEEE TPAMI 5篇,学术谷歌引用万余次,H指数46。著有《人工智能的边界》《人工智能极简史》《爱犯错的智能体》《高质量读研》。其中《人工智能极简史》2024年获第19届文津图书奖提名图书(科普类)和清华大学2024暑期推荐阅读书目。《爱犯错的智能体》2020年获中国科普创作领域最高奖(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届优秀科普图书金奖)等多个奖项。
报告通过系统分析真实场景的技术需求、业务痛点及场景适配性特点,构建系统性认知培养框架,结合AI技术实践应用,使学生形成多维度理解并获得启发,进而激发内在学习与探究动力,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该路径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值得深入探讨。
白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师。从事北京师范大学应用数学工程技术方面科研工作,讲授现代控制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STEAM公选课程、交互技术原理、艺术与科技导论课程。目前在基础教育方面,担任“英才计划”数学导师;从事基于新课标的跨学科课程与 PBL 课程实践与开发;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工作;以及科技竞赛项目指导工作。
讲座聚焦于中小学人工智能(AI)通识教育如何实现真实在课堂落地的核心挑战。针对当前AI教材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边界模糊、对AI本质理解存在偏差、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等关键问题,清华团队研发的通识教材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方案构建了分阶段的能力培养框架,引导学生从使用AI工具、调用AI模型,逐步过渡到训练简单模型;设计了符合不同学段认知特征的课程内容,并配套开发了低门槛的AIRay、XEdu教学工具链,通过简化模型训练与实验流程,有效降低了对编程基础与硬件设备的依赖。最终目标是推动形成可广泛实施的AI通识教育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AI技术的能力。
谢作如,温州科技高级中学人工智能科创中心负责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二级),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研制项目组专家,教育部“十四五”国培计划专家,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专家库成员,中国儿童中心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NOAI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中国区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开源项目XEdu和OpenHydra发起人,清华大学中小学AI通识教材执行主编,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学习周活动特邀发言嘉宾。
围绕 “GAI如何赋能家庭教育” 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当代家长面临辅导能力不足、亲子冲突、焦虑、时间精力有限等困境。介绍了教育需求从封闭到 OMO 融合等路径实施,阐述 AI 家庭教育特点及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强调家长需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列举GAI在学科辅导、情感教育、亲子沟通等场景的应用,提醒家长避免四大误区,关注伦理问题,最后介绍了与其他工具的组合使用方法。
李靖,青岛市李沧区海诺学校副校长,青岛市第一期教育首席信息化执行官、市南区教学能手、市南区生涯规划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从教23年多次获青岛市、市南区优质课、公开课。从教期间连续获得市级以上学生竞赛一等奖。22年带队参加WRO欧洲邀请赛获得亚军、殿军。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立项、主持省级教育学会、市级教育规划课题。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我们提出以科技创新赋能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聚焦培养“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必修课普及+选修课深化”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并通过“联创→智造→评价”的三步路径落地。针对传统劳动教育中安全事故频发、课程单薄、成本高昂等痛点,以“安全化设备+体系化课程+多维度评价”重塑劳动教育生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刘翀,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小学副校长,福田区第五届政协委员。深耕教育一线,以科创教育与跨学科融合为特色。2021年当选区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荣获广东省优秀辅导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发表多篇探讨科创教育、课程融合及思政创新文章;主持市区级课题,围绕跨学科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深入探索,为区域教改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
本次讲座聚焦生成式 AI 赋能学科教学场景创新,深入剖析了大语言模型的核心能力与教育应用价值,探讨了生成式 AI 对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刻影响。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指明大模型时代下教师需具备的素养与能力,搭建起技术发展与教育需求的桥梁。通过具体案例呈现试题智能生成、趣味教案创作、教学图画自动生成、文本转微课等典型场景下生成式 AI 的使用,体现技术如何从抽象概念落地为教学全流程的高效工具。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助力教师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实现人机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王胜灵,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导,IEEE高级会员。曾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重大专项子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际重要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三次,并担任多个顶级学术期刊编委和顶级学术会议主席/TPC委员。当前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的因果推断、区块链等。
当随着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次报告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AIGC技术的基本内容,接着详细分析了AIGC技术在影视、娱乐、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探讨AIGC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林晓,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教授,研究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科普专项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本。参与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目前担任CCF科学教育创新论坛执行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委会、CSIG数字娱乐与智能生成专委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多媒体专委会、CCF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等专委会委员。
从哲学视角探讨想象,阐述其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随后,通过追溯从算筹到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揭示让机器进行计算所经历的漫长探索。进而介绍人工智能的兴起,它使机器获得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能力。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机器如何实现自我学习,并介绍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张中华,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科学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单片机课程研发,中小学创客教育。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单片机项目科普活动负责人,负责教师培训和组织竞赛工作;担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智能控制单片机竞赛总裁判长;担任北京市中小学生电子与信息创意实践活动裁判长;担任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创新实践展示活动裁判长;承担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裁判工作及地方组委会评审工作;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智库-科学教育组-行业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终身会员。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单片机教材十余册;主编的单片机教材获得海淀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带队参加单片机、机器人竞赛二十多年,硕果累累,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园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