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桐乡六中,回来了!》的文章在桐乡人的朋友圈里“火”了。回来的是桐乡人熟悉的“桐乡六中”,期待的是崭新的校园。今年,学校新一轮的改扩建工作已启动,施工“进度条”持续刷新。在不久的将来,桐乡市梧桐街道凤鸣路16号,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少年们的归来。
桐乡六中的改扩建工作,是桐乡众多校园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桐乡聚焦师生需求关键点,深耕学校项目建设,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扎实提升全域办学品质,让“学在桐乡”的幸福真实可感。
民国风格的北港小学、新中式韵味的现代学校,拥有“森林立面”的伯鸿学校、具有书法曲线动感的君匋学校……桐乡的每一所学校都有鲜明的学校“IP”。
依托“一校一品”学校品牌,结合地域文化,因地制宜、传承创新,充分发掘桐乡名人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化校园建设,已成功打造茅盾和丰子恺2个中小幼一体化系列教育IP。
一走进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的校门,“鸣凤在朝阳”“万物有真趣”“努力惜春华”三块竖牌映入眼帘。沿着校园内贯穿南北的“真趣路”,就来到了“星河广场”。位于教学楼中庭的“星河广场”,以“星河界里星河转”为主题,中间是“星河汇”舞台,每周四晚上6时整,灯光准时亮起,学生们人人是“主角”,原创的“子恺大舞台”星光闪耀拉开序幕。
“校园是蓝天白云下,让学生的精神自由放飞的地方,应让学生保持天性,自主成长。”丰子恺学校书记陈贤德表示,学校1/3在室内,2/3是室外,将丰子恺教育思想和美育观融入校园建设,“一路三广场 五园七空间”的布局,以“艺术的福流”促成“环境美育”“环境心育”,走出了一条“以美立德、向美而生”的立德树人新路径。在这里,处处都是育人场所,处处都是美育空间,教育无时无处不在发生着。
“面向未来”学校的打造,不仅需要外在的“硬件支持”,还需要内在“软件”的同步更新。
运河草编、蓝印花布、剪纸、簪花、黏土青铜……桐乡市凤鸣天女中心小学(凤凰校区)热闹非常。19所桐乡学校组成的劳动创意集市如约开市,这是桐乡校园里一年一度的“丰收节”。“丰收节”是“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也是桐乡着力打造“面向未来”学校的积极探索。
体教融合,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体育特色课程在校园落地开花;以美育美,一间间独具韵味的非遗实践工作坊成为校园里的“网红打卡点”,一个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社团,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桐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一校一品”差异化培育学校品牌,让每个学子成为面向未来的“逐梦人”。
在乌镇植材小学的“竹芸工房”里,“乌镇竹编”传承人钱利淮正在给学生上竹编课。起底、编织、锁口……在孩子们灵巧的手指舞动下,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逐一呈现。据学校竹编社团负责教师吴宇荻介绍,今年已经是学校将“乌镇竹编”纳入“童玩课程”体系的第十一年,这间小小的竹编教室也成为了孩子们编织“非遗梦”的乐园。
“近百米的茅盾文化长廊,古色古香的窗阁,这是对百年书香的传承;科技赋能的创客梦工厂,集劳动与科技为一体的智慧农场,这是对未来教育的预见。”植材小学书记、校长夏富庆表示,走过一百二十余载,植材小学始终秉持“用心耕植,顺其成材”的办学理念,这和打造“面向未来”的学校一脉相承。“教育不仅是立足于当下,更要面向未来。未来始于今天,做当下的教育,让每个生命都出彩。”
“聚力基础教育共优共享,千方百计保障教育的投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拓展,建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内涵、更具特色”的全段、全域、全能、全员教育体系,培育‘教育共富’核心增长极,奏响桐乡‘教育共富’的新乐章。”
在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会上,桐乡教育基建管理团队以《打造面向未来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作交流发言。该团队被授予中国教育“2023年度最美后勤人”称号,是浙江省内唯一中小学获奖团体。
近年来,桐乡不断完善市域学校的布局规划,高质量编制《桐乡市市区幼儿园、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和《桐乡市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动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以更大力度抓好全市教育资源的整体谋划和优化布局,近三年来,桐乡教育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3亿元,完成新建、迁建、改扩建学校项目33个,新增学位1.9万个;实现了全市学校空调全覆盖,完成了学校厕所改造和第二轮塑胶运动场提升行动。
“面向未来”学校的建设,并非“将来时”,而是桐乡正在积极探索着的“现在进行时”。既建设高品质中心学校,也精心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学校,桐乡努力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让校园“美起来”、让空间“活起来”、让环境“亮起来”、让心灵“暖起来”,更让教育“共富”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