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手机网页入口

“扁担女孩”的选择:网络片段背后一个山区县的特色教育探索—球盟会
“扁担女孩”的选择:网络片段背后一个山区县的特色教育探索
2025-07-29
[摘要]   广西桂林灌阳“扁担女孩”刘燕,因一段挑着扁担搬运行李的视频在全网迅速走红,其独立、朴实收获了无数好评。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走红,刘燕和乡亲

  广西桂林灌阳“扁担女孩”刘燕,因一段挑着扁担搬运行李的视频在全网迅速走红,其独立、朴实收获了无数好评。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走红,刘燕和乡亲们都表示十分意外。在他们看来,挑扁担是当地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平常帮家里做点农活,用扁担或者木棍来挑东西,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一名当地老师介绍说。

  “扁担女孩”的成长故事也引发了公众对县中教育的关注。她所就读的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是当地的体艺特色高中,另一所普通高中则是重点高中。当前,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出,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当地师生以及联合培养方,聚焦这座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小县城,近年在特色教育方面开展的探索实践。

  有当地学生告诉南都记者,“学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自己。”在鼓励多样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不少人选择体艺求学路,获得了走进大学校园的机会。

  7月初,范女士向南都记者回忆了6月9日拍下“扁担女孩”,随后视频快速走红的经历:那天下午她接孩子时,恰好看到这个画面。

  她说,或许是出于某种情怀,便记录了下来,未曾料到无心插柳的举动收获了全网点赞。“看到她挑着东西出来的一瞬间,我觉得这真的太难得了,她的身上有好多上一辈人的身影。”

  那是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门口,高考刚结束。画面中,一位身着朴素的女孩,以一根木棍作扁担,挑起两大包行李,独自坚定地走在路上。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扁担女孩”,并纷纷点赞其“独立、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

  当地随后发文介绍,“扁担女孩”名叫刘燕,是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应届毕业生。6月9日高考结束,刘燕的母亲从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新街镇家中,带着扁担来到学校接她回家。原本母亲打算用扁担挑起女儿离校整理好的被褥和毯子,但刘燕深知母亲平日务农的艰辛,心疼母亲,便坚持自己扛起这份行李,让母亲在后面帮忙拿些轻便物品。

  得知自己在网上“火了”,刘燕感到十分意外。她坦言:“在我看来,挑扁担的行为不过是一件很寻常的小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没什么特别的。”刘燕平日里就常用扁担帮家里做农活,课余、放假时,她总会和母亲一起下地劳作。

  “其实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平常帮家里做点农活,用扁担或者木棍来挑东西,在小县城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一名灌阳当地的老师向南都记者介绍说,在乡镇中学和农村寄宿制学校,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

  “‘扁担女孩’现象,各个中学偶尔都有。我们小县城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较强。”该名老师称。

  “我们这边干农活,或者街上卖菜的农民,基本都挑担子,早已习以为常。”刘燕的初中校友告诉南都记者,近日听一名曾经教过刘燕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她,“老师说她在学校时很听话,父母也很朴实”。

  6月16日,南都记者曾前往灌阳县实地探访。在刘燕打暑期工的餐馆现场,她的朋友告诉南都记者,刘燕对大家的关注表示感谢,“她每天主要是在打暑期工,下班后正在和同学摆摊卖凉粉,老板经常夸她手脚勤快”。

  南都记者注意到,下班后,刘燕与同学、朋友在餐馆对面搭起了一个凉粉铺。刘燕的朋友说,她为凉粉铺购买了一张写着“贩卖快乐”的宣传布,并手绘一张招牌,写着“辣椒妹妹凉粉铺”。刘燕还在招牌上为朋友绘制了“定制漫画形象”,也画上了灌阳县主要的水果、蔬菜特产。

  不久前,高考成绩公布后,刘燕的班主任陈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班级高考成绩好于预期。

  “扁担女孩”的爆火,也让这个小县城以及像刘燕这样的县中学生群体,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外界对县中教育的关注。

  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市,属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的美誉。当地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不仅是广西开办县学最早的县,也是“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诞生地。

  目前,灌阳县共有两所普通高中,分别为灌阳县高级中学(简称“灌阳高中”)、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简称“灌阳二高”)。前者是灌阳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之一;后者是一所体艺特色高中,又名“漓江画派艺术高中”,也是刘燕的毕业学校。

  据当地媒体报道,早在2011年,灌阳二高打破常规办学模式,在抓好普高教育的同时,注重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2014年,灌阳县漓江画派艺术高中在该校揭牌成立,作为漓江画派促进会的后备人才基地,旨在为广西艺术学院和国内其他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后备人才。

  7月16日,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李永强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的设想是“依托广西艺术学院的资源,派一些老师到高中开展讲座,画派写生时也会在校园进行作品展示”。

  “我们特别看重写生,讲究把南方的诗意画出来,这就是县城孩子们天天见的生活嘛。”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陶振兴向南都记者介绍,漓江画派是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

  陶振兴说,与漓江画派相关的艺术生培养中,来自县市及乡镇的学生占比较高。这是因为在广西当地从事美术行业的群体中,大多跟广西艺术学院或漓江画派有关系。“县城孩子的老师,很多都是广艺毕业的,有的还是画派成员,这让县城学生能够天然地接触到漓江画派的丰富资源。”

  在他看来,源于本土的成长经历,反而让县城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土生土长,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在表现广西山水时会比未亲身经历过这片土地的学生更易理解、更能共情。”

  2022年从灌阳二高毕业的学生赵晖(化名)告诉南都记者,在他看来,灌阳二高既是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摇篮,也是一个师生相处融洽的大家庭,“我接触到了一群爱艺术的人,让我更加自信阳光,敢于站上舞台提升自己”。

  回忆起高中时光,赵晖说,这段经历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学会了自律,“基础不行,那就从基础抓起”。从灌阳二高毕业后,他考入了南宁的一所本科院校,现在正在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数年间,在这样鼓励多样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不少灌阳县学生也因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体艺特色发展道路。

  刘燕同届校友、灌阳二高艺术班毕业生陈星(化名)向南都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表示,成为一名艺术生,是来到灌阳二高后才做出的决定。高一分科时,她的文化成绩并不突出,出于对读大学的渴望,在老师的推荐下,她选择了艺术生这条路。

  像陈星这样的学生并非个例,对于许多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学艺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学的新大门,让他们在升学道路上有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南都记者留意到,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发布的2025年招生简章突出强调,该校不仅为艺术班“选聘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团队进行管理教学”,还在“学生资助方面大力倾向体艺特长生”,这一举措充分彰显出对体艺特色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

  7月15日,灌阳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也向南都记者介绍,对于灌阳县的学生而言,“二高专门培养体艺特长生,是不错的选择”。其特别提到,针对贫困户及脱贫户学生,学校会依据相关政策提供生活补助或免学杂费等优惠。

  针对灌阳二高大力发展艺术特色教育这一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南都记者指出,此举一方面是基于其招生考分限制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也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求。

  储朝晖强调:“未来要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不能仅凭单一的考分标准来评价学校好坏,应该尽可能让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发展。”因此,他积极鼓励灌阳二高这类学校,并建议各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为特色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同时,储朝晖还提出,若要推动县中实现振兴,就应当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让管理者拥有更广泛的办学自主权。

  事实上,在学校的发展以及成绩表现方面,学生的主观努力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灌阳二高2024届毕业的艺术生,赵思华(化名)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她告诉南都记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自己。”

  与赵思华同届的灌阳二高文化生李添(化名)也表示,对于文化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而言,学艺术只是多了一个考大学的选择。“只要自己肯学,至于外部环境都是次要的。”

  然而,昔日火爆的艺术生高考,随着艺考政策的不断调整与改革,如今已非易事。

  据灌阳二高公布的近年高考成绩,该校2022年二本以上上线人(其中体艺特长生上线年二本以上上线人(其中体艺特长生上线年本科上线人(其中体艺特长生上线年本科上线人(由于招生学生质量大幅下降,高考任务数25人)。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教育部针对艺术体育类特殊招生政策持续收紧,以避免部分学生和学校将艺考作为升学捷径,包括提高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等。

  陈星也表示,艺术生并非外界所想的轻松简单。以她美术生为例,不仅要跟普通文化生一样完成文化课学习,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美术基础,为参加全国美术联考(美术高考项目)做准备。除了在校内学习美术基础外,学校会在高二暑假安排艺术生集中前往外地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集训,直到联考结束。

  熊丙奇向南都记者表示,灌阳县的两所高中分别从文化、艺体这两个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和实践,这种做法可视为当地的办学特色体现,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不过究其根本,仍是基于升学层面的考量所作出的选择。

  熊丙奇指出,当下全国范围内高考升学率持续提升,虽然县中的升学率也在提升,但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目前,公众对县中的关注焦点,总体上仍聚焦于升学率,然而这种关注方式其实会陷入一个悖论。因为,升学率恰恰是导致县中走向衰败的根源之一。县中在与城镇、省会城市的高中竞争时,本身就存在先天劣势。”

  球盟会官网入口

  在他看来,现在不少人仍被“高考改变命运”的观念所束缚,从而忽视了读书本身带来的价值。

  熊丙奇向南都记者分析,随着出生人口率持续走低,到2038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有望达到100%,2041年以后,我国的适龄学生都将有机会接受本科教育。“所以,更应该强调的是,通过接受教育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当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学生在这一阶段能否接受完整的教育,而非仅仅以升学情况来评判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他认为,当前亟待破除的是以往那种单纯以升学模式或分数来评价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陈旧观念。

  2022年从灌阳二高重点班毕业的学生贺越(化名)也告诉南都记者,虽然二高不是重点高中,但也为许多县城孩子提供了一个有机会上大学的平台。“当时班主任抓我们学习,我们自己也很重视学习,高中的这种感觉是职高体会不到的。”

  已毕业三年的他,也时常怀念在灌阳二高的校园生活。“怀念那些有趣的人,晚自习之前好看的晚霞,自习前和朋友一起去操场散步,早上站起来读书,大家传来传去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