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手机网页入口

解锁周光倬故居背后的故事—球盟会
解锁周光倬故居背后的故事
2025-06-15
[摘要]   周光倬(1897—1966),字汉章,1897年5月8日出生于昆明官渡区宏德村一农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后改名东南大学),1

  周光倬(1897—1966),字汉章,1897年5月8日出生于昆明官渡区宏德村一农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后改名东南大学),1934年—1935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云南边地调查专员,进行滇边调查;1939—1940年、1947 年—1958 年在云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地理课程,任副教授;1958 年—1966 年在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抱着学术报国的理想,周光倬一生爱国爱乡,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教书育人报效国家。他一生中有 28 年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工作,意旨均是教育学生学好知识,报效国家。他在教授国防地理时,介绍了日本、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国防地理和德意轴心及其企图,希望学员们树立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能维护中国国防安全,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周光倬于 1932 年至 1936 年参加国家《中小学地理正式课程标准》的修订、审查(中学部分),为标准制定者之一。被载入近年编纂的《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大事记》《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中。

  球盟会 球盟会登录网址

  为中缅边界划定做贡献。1934 年春天,英帝国主义为抢夺班洪银矿,派 300 多名士兵入侵云南班洪地区(今临沧市沧源县境内),打死打伤中国佤族军民 100 多人,制造了“班洪事件”。消息传出,全国人民群情激奋。3 月 18 日,云南旅京同乡会召开紧急大会,推举周光倬等37 人为请愿代表,向中央政府请愿,要求向英国政府交涉,派出全权代表到现场调查。周光倬是云南人,平时关怀家乡之心甚切,他是请愿的代表之一,其时又在南京中学教地理,实在是最佳人选。遂由旅京云南同乡会举荐,任命为“外交部特派云南边地调查专员”,赴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

  为厘清中缅边界,地理学家周光倬带队前往勘定边界。植物学家陈谋与吴中伦加入了科考队。

  周光倬一行前后历时 8个多月,行程5892 里,冒险进入班洪地区,终于了解到英军侵略真相、事实和未定界问题症结所在。对于这云南边地调查,周光倬知道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他每天都写有详细的日记记录,沿途拍摄了300 多张照片,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1960 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外交部采用了周光倬的意见,以《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书》为据,终于签订了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的《中缅边界条约》(1961 年生效),班洪、班老二地近二百平方公里国土得以回归祖国。

  致力热带植物园建设。1957 年,中国与苏联联合考察热带植物资源。由于中科院竺可桢副院长点将,周光倬作为中方专家参与项目。周光倬不顾已是花甲之年,毅然参加考察。他与蔡希陶一起起草编写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规划》,1960 年 12 月 9 日植物园园址四至由周光倬界定,并由他手绘关于园址地界及所管辖的保护区示意图,发文和存档。周光倬所绘勐仑自然保护区及植物园园址地界示意图,色彩对比鲜明,界线线条准确清楚, 非行家莫属。1959 年,蔡希陶和周光倬即提出将勐仑划为自然保护区,并作为植物园的科研基地的建议,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63 年竺可桢、周光倬、朱彦丞、曲仲湘、汤佩松、吴征镒等在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合影

  2024年,关上街道利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资金对周光倬故居进行了改造提升,整合多方资源,在故居内还原、展陈了周光倬生活和工作场景,并设求知堂、梧桐书院、村史馆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已成为辖区开展各类活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依托故居持续打造的特色街区,将不断为社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