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手机网页入口

中国日报看山西|王永先:古建守望者的“数智”传承之路—球盟会
中国日报看山西|王永先:古建守望者的“数智”传承之路
2025-05-13
[摘要]   沐浴着三月中旬的暖阳,75岁的王永先站在镜头前,向150万粉丝讲述应县木塔的千年故事,就仿佛在介绍一位老朋友。   “这不只是木头和钉子那么简

  沐浴着三月中旬的暖阳,75岁的王永先站在镜头前,向150万粉丝讲述应县木塔的千年故事,就仿佛在介绍一位老朋友。

  “这不只是木头和钉子那么简单,而是中国智慧的鲜活见证。”为了拍摄短视频,他从山西太原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这座巍峨的工程奇迹前。

  球盟会 球盟会官方网

  作为一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王永先将自己的退休生活投入到一种全新的文物保护方式——数字化叙事。在过去的两年来,他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向年轻观众介绍中国古建筑中蕴藏的传统技艺与匠心精神。

  当天,王永先讲解的主角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应县木塔。这座塔建于1056年,历经战火、风雨和地震的洗礼,仍屹立不倒。他手持这座塔的缩小模型,拉近镜头特写每一层优美的飞檐,细致演示着榫卯技术中的“斗拱”如何在无钉无卯的情况下,让整座建筑既灵活又坚固。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应县木塔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来,王永先就与这座木塔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这座承载着先辈智慧的稀世珍宝,历经近千年风霜侵蚀,如今结构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他说。

  王永先在视频中讲到,最具争议的问题,是否要对木塔进行全面的拆除和大修,部分专家认为这是彻底解决木塔老化问题和倾斜风险的唯一途径。

  他警告人们:“彻底拆除木塔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他还补充道,这种做法存在四大风险,包括历史信息的丧失、结构上的安全隐患、木塔原真性的毁坏以及法律原则的违背。

  王永先说:“这些木质构件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隐含着工艺细节、磨损痕迹和时代印记等。在拆解过程中,如果替换其中任何一部分,就意味着不可逆的文化损失。”

  “此外,这是传统榫卯结构建筑的巅峰之作,结构极其精密,拆除需要极高的专业技术。重装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构性损坏。”他补充道。

  他还表示,依据中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

  多年修缮经验令王永先提出另一套更为稳妥的方案:采用传统的纠偏修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拆解塔身的情况下帮助修复塔身的倾斜问题。

  他说:“这个方案避免了拆解,保留了建筑的原始状态,同时排除了根本的安全隐患,还能大幅削减成本,缩短修复时间,并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原貌。”

  王永先生长于山西,自1972年投身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他的足迹遍及省内众多标志性历史遗迹,包括五台县佛光寺、朔州崇福寺以及应县木塔等。

  山西现存古建筑数量居全国首位,拥有超2.8万处古建筑,其中82%以上为元代及以前留存的木结构建筑。

  球盟会 球盟会官方网

  然而,数量庞大的古建筑使得保护工作异常艰巨。许多建筑因长期疏于维护而严重损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启动了大规模抢救修复工作,守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数十年来,王永先始终奋战在最前线,参与了从唐宋到明清多个国家级保护遗址的勘察测绘、保护规划和修复工作。

  在他诸多的显著成就中,包括担任太原宋代晋祠圣母殿、朔州金代崇福寺整体落架大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这两个项目均需制定系统性保护策略,解决地基沉降、梁架错位、构件老化等复杂结构问题。

  后来,王永先出任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筑工程管理负责人,推动了多项古建保护标准的建立。

  除了一线的修复工作之外,王永先还首创了“技艺+管理+责任感”三位一体的工匠培训体系。

  他说,想把当年自己从老师那学到一切传授给年轻一代。在职业生涯初期,王永先曾羡慕那些家住在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工作和收入更高的同学。

  但这一切在陪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考察山西时发生了转变。当时60多岁的罗哲文毫无畏惧地爬上应县木塔的梁架,近距离研究其结构。那时这份热忱与投入深深触动了王永先。

  “能直接向这样一位敬业的老师学习让我眼界大开,”他说,“从那以后,我从未想过离开这个领域。”

  他眼中的古建,不只是建筑,更是“立体的文化百科全书”:“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工艺……每一栋建筑,都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2000年从山西省文物局正式退休后,王永先也没有离开古建筑事业,反而笔耕不辍,凭借数十年实地工作经验以及从资深工匠那里习得的珍贵技艺,撰写了一系列书籍和学术论文,记录传统修复方法。

  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热情激励了他探索宣传科普的新途径,让古建筑更贴近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大约两年前,在学生们的建议下,王永先开创了名为“古建筑斗拱学堂”的社交媒体账号。

  对于这位七旬老人来说,进入视频直播领域并非易事。在孙子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操作拍摄设备、剪辑视频和在线分享内容。

  “我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讲解,”他说,“我得让这些内容变得有趣、易懂,人们才愿意倾听。”

  于是,他开始使用可拆卸模型和手绘图纸,拆解斗拱构件、歇山顶、大梁结构等复杂建筑元素,用小道具讲透大智慧。

  这种通俗易懂又充满创意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公众关注。2024年,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带动了大众对传统建筑的关注,王永先的账号借势而上,视频播放量突破2000万,并建立了一个建筑爱好者线上社群。

  “他的视频详细拆解了每一组斗拱结构…… 不仅让我明白‘如何做’,更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她说。

  辽宁的杜雨诗在游览山西前一口气看完了他的视频:“到了晋祠,看到他讲过的斗拱结构,让我更加难忘了。”

  王永先的妻子姚子娥也支持他的工作,她表示:“充实的人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份工作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也能从他的精神和身体状态看出来。”

  “看到老匠人的手艺随人而去,我很痛心,”王永先自称拥有20岁的心态,“我扎根传统,但也乐于接受新事物。”

  “对我来说,黑板和镜头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传道授业的工具。只是如今舞台变大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王永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