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档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径,通过人员联动、活动联办、资源联享、课程联研、基地联结的“五联工作法”,有效推动全区档案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区档案馆与区教育局、大中小学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档案专家和区委宣传部、教育局、宁波财经学院及中小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档案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路径。这种人员联动不仅增强了各方的合作意识,还极大激发了思政教育的活力。
思政教师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区档案馆通过举办展览、编研书籍、建立红色档案库等,为思政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第一手素材。区教育局组织幼师在教育培训时走进档案馆,通过参观展览、现场体验等形式让教师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不断提升档案意识。
为了建好宣讲团,区档案馆组织专职讲解员、宁波财经学院“00后宣讲团”成员、市老年大学银龄宣讲团代表成立第一批“‘曙’档我来说”宣讲队伍。开展“老青少,手牵手”活动,鼓励大学生依托红色档案资源向中小学生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2024年,“00后宣讲团”与市实验小学联合举办了“打造思政教育创新时空 共悟百年沧桑家国情”和“我为烈士来寻亲”纪念奖章背后的故事等活动,赋予思政教育更大的创新空间。
此外,从全区各中小学校遴选出一批优秀少先队员成立“红领巾宣讲团”,让学生通过宣讲由“听故事”转变为“参与故事”,使心灵更好受到洗礼,自觉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同年龄层的宣讲团还联合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以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主人翁意识,将家国情怀融入理想信念之中。
区档案馆加强部门联动、跨界合作,将思政课题微观化、具体化、故事化,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实效性。
“开学第一课”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特色课程。2023年2月8日,全区64所学校8万余名中小学生同上的云端“思政第一课”便是在区档案馆“海纳百川 曙耀四明”档案文化主题展厅录制的。紧贴各类重大活动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各类档案资源,举办的“奋斗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曙地金融 抗币传奇”及“八八战略”在海曙20周年图片展等均成为“开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为丰富活动形式,区教育局、共青团区委、区关工委、保密局利用各种契机,组织开展“‘红领巾’走进档案馆”活动。通过网上报名,近百名“红领巾”走进档案馆体验宋韵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广德湖小学、翰香小学将大队委员的列队仪式搬进档案馆,雅戈尔小学在“水滴寻源 薪火相传 同心向党”红领巾宣讲活动中加入“观展+互动”环节,将学生个人理想与家乡建设、国家发展连接起来。
通过资源联享,海曙区有效解决了档案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等问题。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海量档案资源,用于教学和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促进了档案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有效利用。
区档案馆与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宁波名人档案采集项目。该项目利用研究院的甬籍音乐名家、影视名家、书香名家、杰出女性、高校校长等专题名人库,大力开展宁波、海曙名人档案的征集、整理、研究,通过家乡名人的影响力,让中小学生更加具象地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征集到海曙“翁氏科技家族”的部分档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充满地域特色的第一手资料。
档案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是开展大思政教育的必要举措。海曙区积极与其他地区的档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与优势互补。
为充分发挥全区特色资源优势,区档案馆与王升大博物馆、宁波家风馆、梅园革命陈列史迹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等开展支部共建和项目合作,借助档案专业优势将上述各有特色且充满档案元素的馆、院、室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开展各类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素材。
区档案馆注重将档案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融入思政课程,与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
2024年以来,倾力打造“兰台讲堂”思政教育品牌,形成助力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让档案及其背后的故事正向激励全区中小学生。“兰台讲堂”第一期以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实物档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第一套人民币,让他们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并通过讲座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红色精神,教育他们从小将家国情怀融入理想信念。
利用海曙红色档案资源,挖掘档案背后故事。2023年,联合鼓楼街道、龙观乡、海曙区中医院等部门单位录制反映中医药历史街区的口述视频《药行天下 医档述古今》,反映龙观生物多样性的口述视频《生物多样伴青山 共富档案写新篇》和反映秀水历史街区改造的《罗城复兴 又见秀水》,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生动的思政课素材。
区委宣传部联合档案馆、各爱教基地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注重实践参与,制作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手绘地图》,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通过开展“青少年寻访爱教基地”“青少年讲述家国故事”“青少年报国实践养成”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接受、感知、践行爱国主义,实现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区档案馆先后获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中小学研学基地、区社科普及基地等。携手宁波财经学院,创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基地,全力打造档案服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提升思政课程铸魂育人新格局。积极联合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并将各个基地为学生开发的特色思政课程“连点成线”,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为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在推进村级档案服务社会治理过程中,通过“1+N”档案文化阵地建设,把建岙革命陈列史迹馆等一批市、区级爱教基地的实物、史料纳入档案管理范畴,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宁波财经学院“00后宣讲团”在研学过程中,根据“建岙妈妈”素材,创作了红色RAP歌曲,既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又提高了思政课程趣味性,广受好评。
此外,区档案馆通过打造“中医药档案服务+”品牌,与中医药特色街区甬安里、药皇殿宁波国医堂、寿全斋等互动共建,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如,开发的“我是小小药工”中医药特色研学课程,在普及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宁波中医药文化传统以及百年药行街的故事,展示海曙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增加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趣味性”方面,为不同年龄段学生量身定制研学课程。如,针对低龄段学生的“今天,我是档案员”的查档体验课和针对高龄段学生的“我是解说员”等,既能普及档案知识,又增添了趣味性。联合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李家坑村将宁波童谣文化与李家坑村山居文化、唐风宋韵相结合,创建“宁波童谣小村”,将国学、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通过人员联动、活动联办、资源联享、课程联研、基地联盟,海曙区档案赋能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的有机整体,实现了档案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档案赋能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同时,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档案支撑。
作者:特约通讯员 周文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10日 总第4273期 第一版